物流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 1915 年提出了“Physical Distribution”( 直译为实物分拨或实物分销) , 可缩写为PD。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围绕着战争物资供应, “后勤”( Logistics) 理论被应用于战争活动中。“后勤”是指将战时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布置, 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二战以后50年代末至60 年代, 后勤一词在企业管理中广泛使用, 使得物流的含义扩大, 包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的物流。中国早期的物流概念来自日本, 且“物流”一词直接取自日语, 而日本的物流概念是1956 年从英文的“Physical Distribution”翻译过来的。对于PD 和Logistics 两个概念, PD 侧重于运输、保管、包装、装卸以及信息活动本身, 而Logistics 侧重于对物流的现代化管理, 故Logistics 外延更广。在我国, 有的物流权威学者主张, 将前者称为传统物流, 将后者称为现代物流。我国对物流下的定义是: 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 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该定义与Logistics 相对应。 2 物流在我国的历史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1 1949 年到1978 年, 可称为“蒙昧时期”,对物流几乎没有认识。此时, 我国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企业完全没有自主权, 管理上条块分割, 企业与物流相关的采购、运输、储存、包装等各环节, 几乎完全由计划手段加以控制, 现代物流管理的概念几近于无。
2 1979 年以后, 我国开始实行对内搞活, 对外开放的政策, 企业经营自主权逐步增加, 多种经济成分开始进入市场。政府逐步放开了对企业生产、物资、价格的管理, 工业企业可自主决定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商贸企业开展了商品物流配送中心的试点工作。1981 年, 北京物资学院王之泰教授在物资部专业刊物《物资经济研究通讯》发表了“物流浅谈”一文, 首次较为完整地将物流概念引入中国。此后, 国内学者和组织对“物流”的研究不断扩大与深入。然而, 直至20 世纪90 年代初, 我国经济仍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地位, 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状态依然存在。因此, 现代意义上的物流管理仍然没有进入企业管理者的视野。
3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企业成为
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和市场的真正主体; 市场环境的变化, 我国经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换; 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创新对我国物流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因此, 国内出现了对物流研究的空前关注, 有关物流和物流管理的文章、书籍、网站、讨论会纷沓而至, “物流”成为中国20 世纪末在各种场合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4 物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 企业与各级政府对物流的认识。
企业从过去的注重生产和销售转变为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方利润源泉”开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美的、青啤、宝钢、红塔集团、国美电器、海信企业都已建立或正在筹建自己的物流体系。目前, 深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山东等地政府从不同角度关注着国内物流产业的发展, 并积极地研究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但这种认识的转变所涉及企业的数量和地区的范围有待进一步的扩展。 2
物流基础设施。
在最近几年里我国陆续建成一些高速公路, 尤其是沿海地区高速公路发展迅速,一些联结中心城市的干道在长江三角洲、四川盆地、东北地区已经建成。基础设施的改善使我国的交通运输能力从1980 年到1998 年提高了231%。在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只要进行简单的国际间对比, 就可以发现它仍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 3 配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国内的配送中心虽然近年来有了一些发展, 但80%的配送中心存在一些问题: 经营方向不明确、功能不完善、流程不合理、现代化程度低。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 美国约为58%, 且需求仍在增长, 而目前国内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素质企业的数量极为有限, 且自身存在着规模、资金、网络等方面的局限。 4 物流研究